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习近平主席指出:“总的看,中国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余地大的基本特征没有变,经济持续增长的良好支撑基础和条件没有变,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前进态势没有变。”这“四个没有变”深刻揭示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态势和未来趋势,充分表明中国有信心、有能力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受到理论界的广泛认同。本版刊发四位专家的文章,阐释“四个没有变”的深刻内涵。
——编 者
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
蔡 昉
准确把握经济发展的基本面,必须超越短期的、扰动性的和局部的现象层面,着眼于主导性的趋势和宏观层面。习近平同志关于“中国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的重要论断,深刻揭示了我国经济长期走势的宏观背景和基本格局,指明了对我国经济发展充满信心的基础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立足点。
从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看,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没有变,存在诸多有利于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因素。尽管国际金融危机削弱世界经济增长动力的负面影响仍在,但总体上全球经济正在深度调整中曲折复苏。虽然有人以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态势为依据提出世界经济进入“新平庸”,但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表现趋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高,有利于恢复世界经济增长动力,形成新一轮经济全球化高潮。这当中蕴含诸多发展机遇。2014年,世界经济平均增长率为2.5%。其中,高收入国家的平均增长率为1.7%,中等偏上收入国家的平均增长率为4.5%,中等偏下收入国家的平均增长率为5.8%,而低收入国家则实现了6.2%的平均增长。在这样的世界经济发展新趋势中,我国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代表发展中国家利益在国际经贸规则制定中赢得更多的制度性话语权,推动对外开放向纵深发展,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实现中高速增长。
从全球科技发展趋势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为我国实现创新发展创造了良好机遇。我国已进入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行列,处在资源要素投入驱动向创新驱动的增长动力转换过程中,具有国内市场规模优势和人力资本优势,有能力利用好当前科技革命孕育期,赢得先发优势,实现弯道超车。同时,我国科技和经济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仍存在较大差距,在很多领域仍然存在后发优势,能够从现有科技成果存量中获得很多产业机会和增长动力。综合运用先发优势和后发优势,将有力推动我国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实现创新发展。
从我国自身发展潜力看,仍然具有中高速水平的潜在增长率。随着我国经济增长的传统动力日渐式微,经济增长动力转换必然意味着增长速度换挡,表现为潜在增长率及实际增长率有所下降。但是,由于我国具有坚实物质基础、庞大人力资本存量和广阔发展空间,即使经济增长率有所下降,我国经济增长速度仍将位居世界前列。更重要的是,通过改革开放进一步提高潜在增长率的机会是广泛存在的。我国还存在诸多体制性因素,妨碍挖掘生产要素供给和生产率提高的潜力。因此,旨在消除这些体制性障碍的改革可以带来巨大红利,并直接表现为潜在增长率的提高。
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决策部署,将带来实实在在的改革发展红利。从对外开放看,丰富对外开放内涵、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等重大对外开放措施,有助于在合作共赢中推动我国经济发展。从国内供给侧改革看,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加快提高,可以稳定农民工在城镇就业,提高非农产业的劳动参与率,保持劳动力转移带来的资源重新配置效应,立竿见影地提高潜在增长率和实际增长率;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有利于在一代人之后改善人口年龄结构,提高未来的潜在增长率;深化行政管理、国有企业、财税和金融体制改革,有利于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从国内需求侧改革看,推动农民工市民化、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实现更具包容性的共享发展等举措,将进一步释放消费需求潜力,均衡经济增长的需求结构,推动宏观经济再平衡,增强国民经济稳定性。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学部委员)
持续增长的良好支撑基础和条件没有变
姚 洋
习近平同志关于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良好支撑基础和条件没有变”的重要论断,对于坚定我国经济发展信心、消除国际社会对我国经济增长的疑虑具有关键作用。看一个经济体是否具有持续增长的支撑基础和条件,主要看其科技进步速度、劳动力数量和质量以及资本积累速度。我国在这些方面都具有很大优势。
我国科技投入增长很快,技术进步速度超过多数同等收入水平国家。2014年,我国研发经费投入达13312亿元,比10年前增加了6倍多,占GDP的比重达2.09%,与中等发达国家相当。中央高度重视科技进步,适时提出产业升级和结构转型的政策导向,着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及《中国制造2025》等,进一步明确了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的目标和步骤。相关发展战略、规划和政策举措的有效实施,必将极大促进创新活动的广泛开展,进一步提高科技进步速度,加快创新发展进程。
我国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源。即使在老龄化速度加快的情况下,我国劳动人口仍然约占全部人口的67%。虽然这一比例将继续下降,但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劳动人口占比较高的优势仍将存在。不仅如此,我国还具有两方面有利因素,可以缓解以至对冲劳动人口比例下降带来的劳动力数量减少。一是我国退休年龄偏低,通过延迟退休年龄可以增加劳动力数量。二是我国年轻人受教育水平快速提升,劳动力质量不断提高。根据北京大学中国家庭跟踪调查的数据,我国20—30岁人口的正规教育年限高出50—60岁人口4.3年。丰富的人力资源和高素质劳动力显然是支撑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
我国资本积累能力强,投资潜力大。经济增长理论告诉我们,一个国家达到高收入水平、经济增长进入稳态之后,其人均收入基本取决于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本增长的速度;而在达到稳态之前,经济增长可以通过快速的资本积累实现。过去,较高的储蓄率使我国能够快速积累资本、实现赶超。今天,我国经济增长尚未进入稳态,以资本积累支撑经济发展仍然具有较大潜力。还应看到,我国幅员辽阔,地区差异性大。有些沿海省市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超过世界银行确定的高收入国家标准,而广大内陆地区仍然处在中高收入甚至中低收入水平。在沿海地区进入依靠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本积累推动发展阶段的同时,内陆地区还有巨大的传统产业发展空间,可以充分发挥后发优势,使我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
当然,应清醒认识到,经济增长潜力不会自动变成现实经济增长。使经济增长支撑条件充分发挥效力,必须切实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当前,应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处理好投资和结构调整的关系。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和继续以投资促增长是不矛盾的。我国沿海地区收入水平较高、基础设施较完善,但内陆地区的投资机会还很多,对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还很旺盛。因此,沿海地区应以结构调整为主,而内陆地区则应加大投资力度,逐步缩小区域发展差距。
处理好淘汰过剩产能和充分发挥增长潜力的关系。我国这一轮产能过剩是过去十几年高速增长积累下来的,随着经济增速放缓,一些过剩产能将被淘汰。然而也应认识到,在我国经济增速仍有提高空间的条件下,通过加强技术改造、提升生产工艺和技术水平,可以使现有产能得到进一步利用,从而减轻经济下行压力,并为经济转型升级赢得时间。
处理好促进居民消费支出和调整政府财政支出的关系。促进最终消费增长是实现潜在增长率的一个必要条件。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必须坚持内外需协调。国内需求的主力是居民消费,但在居民消费不足的地方,政府财政支出可予以有效补充,以提振经济增长。比如,我国二、三线城市的房地产市场面临较大的去库存压力,同时许多低收入家庭又没有合适住房,因此,由政府出资购买住房并以适当价格向低收入家庭出售或出租,可以起到“一石二鸟”的作用。